用想法打败想法——疫情期间认知调节

作者: 时间:2022-12-04 点击数:

近日来的疫情波动,可能打乱了同学们原有的生活学习计划,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变化的环境、有效地调整心态、不断提高心理自助能力,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定期推送心理小知识,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,将其运用到生活中,共克难关!

一、灾难化思维

当发生不确定事件时,我们很容易焦虑多疑,恐慌不安。会担心面临很糟糕的结果,会担心自身的安危,会想要急切地去做某件事情,会迫切的想要确定一个结果,会因为一件小事的不顺心产生一系列糟糕的想法,表现出过度焦虑,陷入思维失控。这种状态被称之为灾难化思维

灾难化思维是一种对消极情境的夸大或对未来糟糕至极的认知歪曲。是指想象消极事件的最坏结果,将事情的后果灾难化,甚至对将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要做最坏的打算,这种消极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会被急剧放大。

当灾难化思维频繁或持续性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,就会导致个体过分夸大事件的威胁,不断低估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,忽视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。灾难化思维还会把不良后果放大,把本来可以应付的后果想成了灾难,以致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。

二、灾难化思维的特征分类

1.严重高估坏结果发生的概率。

2.总会重复想象坏结果的画面,在脑海中营造各种失败和灾难的场景,深陷其中不能自拔。

3.会变得敏感多疑,时刻关注微小的变化和征兆。

这种状态就像是恶性循环,越想越焦虑,越焦虑越害怕。因此,可以看到灾难化思维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模式,对付它,可以使用认知调节模型,调整对人或事物的看法,冷静下来,用智慧去解决问题,把握好事件的起因、发展、经过,是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结果的。

三、改变灾难化思维的方法

1.找出困扰。详细说明你所想象会发生的事情,评估你认为当下事件有多糟糕,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,避免使用“如果......怎么办”的表达。

2.评价概率。过去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?它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?在纸上画出一把量尺,假如自己的想法与现实情况非常符合,那就是10分,如果很不符合,就是1分,将自己判断的结果标定在量尺上,量一量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。

3.预计后果。如果事情发生,最糟糕的可能是什么?最好的结果是什么?

4.寻求帮助。现在有哪些现有的条件能帮我避免最坏的结果?我能够通过哪些途径寻求帮助?做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感觉好一些?

5.再次评估。再次评估你的困扰程度,感受一下和刚开始相比有什么不同。

当我们有相应的情绪困扰时,不妨用认知调节的方式排查自己的认知是否偏航到非理性的状态,尝试进行积极调整,客观看待事情发生的可能性,看到自己应对威胁的能力和身边可利用的资源,重新回归理性认知,做到心理“不破防”。


版权所有 2011 河池学院 Copyright@2011 All Rights Reserved